在海洋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以下簡稱臺體大)承辦「114年海洋無障礙親海計畫」正為臺灣的海洋共融寫下溫暖而深刻的一頁
該計畫在2025年9月29日迎來第8場無障礙水域體驗活動,單場報名人數即突破百人,這不僅是活動成功的最佳回饋,更彰顯此計畫對於身心障礙社群的深遠意義。
海洋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其角色不僅是經費上的主要支持者 ,更是實現國家「知海、近海、進海」海洋政策 ,並將其普及至每一位國民的關鍵推手。正是有了海洋委員會的前瞻視野與資源挹注,臺體大團隊才得以整合專業師資與設備,為過去因身體機能或心理因素而對海洋感到隔閡的身心障礙者與高齡族群建構一條安全、專業的親海路徑。
對參與的身心障礙學員而言,此計畫的意義遠超過一場水上活動,最直接的回饋是體現在破百人次的熱烈報名,反映此社群對親近自然的深切渴望。計畫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安全、友善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海洋體驗環境,許多學員過去視海洋為遙不可及的挑戰,但透過計畫獨特的「個別化運動教育計畫(IEP)」設計,教練與陪伴者能為每位學員量身打造學習進程 ,從泳池的基礎技巧學習,到仿真近岸的壓力適應,最終自信地航向開放水域,這不僅是技能的學習,更是自信心與自主探索能力的重建。
計畫主持人林建志副教授感動地說:「每一位學員從初試水性的謹慎,到最後在水面上展露的燦爛笑容,就是這個計畫最大的價值。我們衷心感謝海洋委員會的支持,讓我們能將專業的適應體育知能延伸到海洋教育,為超過百個家庭創造與海洋的連結。這不只是一次體驗,更是為他們開啟一扇認識自己潛能、擁抱廣闊世界的窗。」
活動當日,臺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的採訪團隊也將全程記錄這些珍貴的互動與回饋,並將成果於校園電視台播放,透過影像的力量,期望能讓更多人看見身心障礙者的無限可能,並共同響應海洋委員會所推動的全民親海、海洋共融的國家願景。
文章來源自: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1Nrgnv?utm_source=lineshare
怕身障的大孩子,找工作到處碰壁,沒有一技之長傍身,爸媽走了,孩子不知如何自立,退休老師蔡啟海因而創辦「畫話協會」,協會成員中,20歲的昀如因為921大地震,早產出生罹患腦麻癱瘓,剩左手可動,她只畫點點畫,邊畫還能邊復健,因為畫作顏色鮮艷童趣十足,曾被遊客買下收藏。其實,昀如的故事坎坷,媽媽說昀如排行老3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當年921大地震,她受到驚嚇導致孩子早產,昀如因而腦部出血,運動神經受損癱瘓,只剩左手還有能力,來到「畫話協會」蔡啟海教她學習點畫,當她提筆畫畫使用到手部肌肉,等於藉此復健,昀如的畫備受協會讚賞,她也更願意提筆,無形中成就正面循環。「她賣出第1張畫的時候,我眼睛都紅了。」昀如母親表示,女兒出生至今20年,她每日不敢鬆懈守在孩子身邊,昀如畫畫時則成為她難得的喘息空間,她從未想過女兒可以靠著自己的雙手掙錢,看著作品售出時,她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也讓昀如母親更加感謝蔡啟海的用心。
2025/9/29早上參加台中體大S U P立槳活動,對象是身心障礙的孩子👩🦼最後媽媽和小幫手也忍不住下水去玩,好歡樂的早上!😆😆
2024/4/22「社團法人臺灣畫畫協會」的學員在「國立和美實驗學校」舉辦畫展開幕式,我的畫作也有被「社團法人臺灣話協會」選上,在「國立和美實驗學」展覽,我的媽媽接受媒體採訪
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展 「花現美麗」探索生命力
【人間社記者 趙志霞 台中市報導】2019-07-29
「從沒想到,重度腦性麻痺的女兒,可以拿起畫筆繪畫並參加畫展」,郭美珍站在女兒吳昀如「步步高升」的畫作前,心有所感地說,這是孩子耗費數月,用鮮豔的色彩,以手「點」畫,一點一點繪成的「劍蘭」,經過這些年以繪畫當復健,他的手臂已能舉得比從前更高了些。
以「自我倡權」鼓勵身障兒用繪畫提升自助能力的「社團法人台灣畫話協會」,7月27日在台中市潭子區新藝藝術中心展出「花現‧美麗」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展,期盼社會大眾能看到這群「與眾不同」的年輕人,有「愛」無「礙」地實現自我價值。
新藝藝術中心總監胡慧君表示,這些身心障礙藝術創作者的畫作,所呈現的生命力,令人感動,希望藉由在正式藝廊展出,不僅躍升創作質感,也增進他們的自信與肯定。